工厂不是那个工厂了,我们呢从美国工

发布时间:2024/12/14 17:08:16 
白癜风治疗微信群 http://www.cgia.cn/news/chanye/1664366.html

最近几天朋友圈忽然被一部网飞(Netflix)新出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刷屏了,这是一个比较少见的情况,一般来说美国出品的影视剧能刷屏的基本都是故事片,而且大部分以特效取胜,说到好看的纪录片,大家的第一反应基本都是BBC出品的自然类题材的例如《蓝色星球》,再不就是法国或者日本一些导演的作品,大家提起美国社科类纪录片的普遍印象是影像素材不错,但往往因为主题的倾向性比较明显,留给观众思考的空间不足,余韵差了一点意思。

所以口碑不是特别高,这回难道要打破我的偏见了吗?特别这部纪录片还是奥巴马夫妇参与投资制作的,这个噱头对我这种八卦爱好者来说很有吸引力,于是趁着周末没事赶紧下载之后认真学习了一遍。

你还真别说,按照我刚才说的标准衡量,这还真是一部非典型美国纪录片,导演并没有试图给我们一个答案,这个非常规操作让这部片子的层次一下子提升了不少,原因呢?我想主要可能是导演其实自己也没有特别明确的答案,理论制度道路文化,一贯四个自信的美国导演为什么这回不自信起来了呢?这就要从这部片子记录的故事和讨论的问题谈起了。

简单说,这部纪录片讲的是年,曹德旺的福耀玻璃接手了美国俄亥俄州的一家已经关闭了的通用汽车厂,雇佣了多名当地的工人和管理层,加上从福耀总部派过来的多名中国员工,把它改造成一家汽车玻璃工厂的前后经历。

从年到年左右,这部片子记录了FGA这家工厂,特别是工厂中形形色色的人在整个改造过程中的变化。我之所以用“改造”这个词,原因是在我看来,这部片子所展示的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覆盖的面非常广,这几年比较热门的制度的,文化的,经济的等各方面的争议性话题都在这家工厂的日常运作中有所体现,而之所以矛盾出现得如此集中而典型,最核心的原因就在于这个改造:

对于福耀来说,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就是在美国再建立一个和在他们福建福清总部的工厂运作模式差不多的工厂,这个思路早在几年前我看到关于福耀在美国开工厂这个新闻的时候就感觉到了,当时曹德旺接受采访的时候曾经提到“美国除了人力成本比国内高一些之外,其他所有成本都低于国内”,我看到这段话的第一反应就是曹总可能把这个问题想简单了,不能这么简单的进行数字类比,人的差别的确是很大,但这绝对不是中美企业间的唯一差别,而且即使只看人这个差别,也绝不仅仅只是工资的差别。

这个纪录片恰好验证了我那时的判断,所有矛盾的触发点都来自于福耀和曹总想按照中国工厂的模式改造一个美国的工厂,而他们遇到的不只是想通过再就业恢复原有的中产阶级生活的工人们,还有他们背后的整个社会结构,运行模式,乃至建立在这个基础上的文化和价值观。

冲突,由此而起。

这个纪录片的可贵之处在于,它解剖了一只麻雀,通过这只麻雀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这几年被激烈讨论的热点问题的现实反映,我们看到了全球化发展现状的实际案例,我们也看到了全球化面临困境的鲜活演绎,甚至目前最热的话题贸易战,它为什么会发生,各方的争执点到底在哪里,我们也能从中看到一些端倪。

全球化退潮之后接下来会发生什么,这轮贸易战的走向以及随之而来对各方的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不但在当下各国的政策层面,即使是在学界也还是没有形成一个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主流意见,所以这部片子给不出来结论也是非常正常的一个情况,而这一点恰恰在无形之中帮助这部纪录片提升了一个档次。按理说,意识到这一点的我也应该就此打住,只是推荐大家观看这部佳作就可以了,但不知深浅的我还是想说几句杂七杂八的感想:

第一,曹总我原来对他的印象一般,这次看到他能允许这样一部纪录片拍摄并播出,必须对他在这件事情上的胸襟说一声佩服;

第二,在这部片子当中我们能看到双方人员从工作到生活无处不在的巨大差异,这种差异从根源上来说到底是文化的差异还是制度的差异?我在整个观影的过程中不断想起当年美日贸易争端时各方面的相关新闻报道,竟然有种时光倒转似曾相识的感觉,从那时起一直到今天,我们听到的对于那场争端结局的描述基本都是日本大败,可是这两年我们又同时能看到很多日本“悄然完成经济转型升级”,晋升为“隐形科技强国”的报道,这两种貌似矛盾的说法之间是什么关系,对我们来说有什么借鉴意义?

第三,经济发展的目的不是让某些国家,组织或者个人获得财富和话语权,而是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人都能过上更好的生活,这应该是我们评价一切经济相关活动的出发点,有人说经济学是不讲道德的,我觉得在分析具体问题时当然需要保持理性,但作为一门社会科学,经济学不应没有人文关怀,这不是圣母心,而是作为人的基本要求;

第四,机器取代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是一个历史大趋势,因为效率更高的生产方式永远是更有生命力的,这一点谁都抗拒不了,但这不意味着机器会成为人类的敌人,正如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每一次的科技进步产业升级带来的并不是大量的失业和困顿,而是更高的劳动效率,更多的社会财富和更好的全民生活水平,既然我们都认为当年马车夫们觉得汽车的出现剥夺了他们的工作这个想法很狭隘,那么我们也就应该知道今天我们的很多担心也有狭隘之处,有迷惘是事实,但第一是要抱有希望,第二是要明确方向,对我来说,方向就是上面说的第三点;

影片最后,FGA并没能成为再就业的工人们想回去的那个工厂,可吊诡之处在于,它也没有成为福耀原计划当中的那个和福清总部一样的工厂,“胜利者是机器人”,这已经不像是一个纪录片的收尾了,听起来更像是一个科幻片的结局,可这只是这个纪录片的结尾,却不是这个世界的结尾,也不是我们每个人生活的结尾,生活是会一直延续下去的,我们应该做的,就是用越来越高的标准和要求来面对这个世界和我们的生活。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看到周围很多人,不论是在生活中也好还是在看这部纪录片的时候也好,更倾向于用低标准来质疑高标准,让高标准去迁就低标准,而不是相反,在我看来,这种想法对世界来说是不负责任,对个人来说是放弃希望,前途未定虽然是现实,但既然怎样都是过完这一生,那我们为什么不做一个乐观主义者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alaweiw.com/hqpxwz/1377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